隨機漫步 newsletter,第 19 期#
見聞 & 感悟#
上坡要努力,下坡要開心#
週末無聊刷 YouTube,看了一會「披荊斬棘」,其中有一段採訪張震嶽,他說到了一個小故事,有一年,張震嶽進行環島騎行,途中有一段路騎到他家附近,他媽媽給他們加油,然後對他們說,“你們騎車已經很累了,但是要記得,上坡要努力,下坡要開心”
非常簡單,樸實,卻屬於說者無意,聽者有心的一句話。這十個字,很好的總結了人的一生可能遇到的境遇,誰都不是一帆風順,起起伏伏再正常不過,快樂的點不是到達頂點的那一瞬間而已,在下坡的時候,同樣可以開心享受。
又聯想到了,項飆老師之前的一個比喻,很多人活的就像是一只蜂鳥,只有不停的拍打翅膀,才能讓自己不會落下來。其實偶爾的放鬆一下,是很有必要的。
經常說要勞逸結合,如果之前已經很努力的「勞」了,那之後也請一定要心安理得的,全身心的享受「逸」,沒必要稍微鬆懈就開始焦慮不安,緊繃的時間太長了,會出問題的。
聽書 & 讀書#
精要主義#
再次感歎有時候不能看書名就下結論,就好像人不可貌相一個道理,我是在跑步的時候聽的這本書,一般選擇在跑步的時候聽,就是覺得不會有太多的收穫,單純的打發時間。
不過聽的過程中,有被一些觀點觸動,所以有重看了一遍文稿,記錄了一些筆記,比如書中提到,「光有道理不懂方法,事情做不下去;光有方法不懂道理,事情做不長久。」
這本書還提到了,選擇對於人的重要性,而選擇越多,越難把重要的事篩選出來;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 “決定疲勞”:要作的決定越多,決定的質量越差。
所以,選擇的第一步就是「甄別」,很多的選項都是噪音,我們要學會找出裡面真正有價值那一項。
甄別能夠順利進行,就要懂得「取捨」,正像經濟學家托馬斯・索維爾說過:“所謂的解決方法是不存在的,有的只是取捨。”
所以精要主義就是要掌握選擇權,然後甄別出那些最有價值,做出取捨,最後堅持不懈。
最後分享一下書裡提供的用於取捨的方法,有些極端,供參考:「如果答案不是一個確定的‘是’,那就應該是一個肯定的‘否’」
炒作機器#
又是一本講互聯網對當今人們生活影響的書籍,有些數據和比喻,還是挺有意思的,比如作者把網絡效應比喻成了引力,某個網絡聚集的人越多,質量就越大,質量越大,引力就越大,引力越大呢?吸引來的人會更多。
網購的人應該都會參考評論,好評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,書中就提到了一個數據,有 92% 的消費者會閱讀各種評論,但是真正去寫評論的人大概只有 6%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這就意味著 6% 的人影響了 92% 的人的想法和行動。我對 6% 這個數據還是持有懷疑態度的,但是我相信的是這個結論,也就是少數人的決定,最後影響更多人的想法和行為。
就著互相影響這個問題,書中又說,有一個實驗,如果讓一群人猜一頭牛的體重,第一次是完全獨立的,沒有任何交流,得到的平均值,很接近牛的真實體重,第二次讓參與實驗的人可以互相交流,就是可以商量,結果第二次的平均值要比真實體重差非常遠。讀到這裡讓我想到了烏合之眾這本書,而一個群體的力量之所大的前提是,每個個體都是相互獨立的,這是基礎。
綜上,作者的觀點就是:「社交媒體它最大的屬性就是放大人與人之間的影響。」
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內容,有任何問題,歡迎郵件溝通,感謝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