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寫作輸出 / 通訊
隨機漫步 通訊,第 12 期#
見聞與感悟#
- 上週末,去和高中的同學一起聚了聚,度過了最近難得的比較開心的一天,這是我從五一假期的前一天,被封控開始算,第一次出小區,😄,三家人,都有娃,大家一起吃吃喝喝,小孩子一起玩的也很 high,當時聊到,明年大家就認識 20 年了,經常說時光飛逝,我居然也到了說起某些事情可以用 10 年做單位的時候了。很慶幸,這麼久了,大家還能聚到一起,輕鬆愜意,珍惜吧。
- 說說這周的疫情,已經有了好轉的跡象,不過也從週末開始,小區的管理更嚴格了,現在要查驗 48 小時的核酸證明,可能因為一直有社會面的疫情,快一個月了,還是沒能清零,慢慢開始有很多質疑的聲音,也可以理解,畢竟對很多行業行業來說,影響太大了,甚至影響到了生存,比如餐飲,最近都開始擺攤自救了,大鴨梨賣熟食,羊蝎子的店開始賣早點,確實太難了,再繼續這樣下去,估計又要有一批人失業了。不過我的理解,中國人口這麼多,如果真的躺平,醫療系統崩潰是必然的,而且最近還有兒童肝炎,證據顯示可能也和感染過新冠有關,讓我這種有了娃的更加擔心。所以大家都難,這個大背景下,沒有誰能獨善其身。
聽書 & 讀書#
閱讀的方法
這周把羅老師的新書《閱讀的方法》看完了,剛開始看之前,就看到一個評論,說這本書的名字應該改一下,叫「閱讀的樂趣」更合適,書裡分幾個方面列舉了閱讀的一些樂趣和收穫,我列舉一些自己覺得還不錯的內容,比如,書裡有個小故事,來說明什麼是「一念天堂,一念地獄」:
說一名教徒在禱告時犯了煙癮,於是問神父:“禱告時可以抽煙嗎?” 神父瞪了他一眼說:“不可以。” 另一個教徒正在抽煙,就也問神父:“抽煙時可以禱告嗎?” 神父讚賞地說:“可以。”
我看完就樂了,其實兩者的行為最後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?都是一邊抽煙、一邊禱告,結果給人的感覺就是,第一個人不虔誠,禱告的時候還想著抽煙,而第二個人就不一樣了,抽煙的時候都不忘了禱告,😂,談不上什麼醍醐灌頂,但是很有意思。
接著,書裡提到了中庸,說如果種種極端不受控制,人類的災難必將無窮無盡;那麼,靠什麼來控制極端呢?一定不是另一種極端方式,而只能是中庸。
然後引用了余秋雨老師在《君子之道》中的段落:中庸思想要求,“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”。那也就是說,把兩端掌控住了,只取用兩端之間的 “中”,才可能有利於萬民。這個 “中”,就是處於中間部位的一個合適支點。這個支點不同於兩端,卻又照顧著兩端,牽制著兩端,使兩端不要 “懸崖滑落”。因此,這個 “中”,不僅避免了兩端的禍害,而且也挽救了兩端,所以成了最高道德。
關於工作和生活,現代社會結構中,工作和生活大多數情況下是完全分開的,不然也不會有所謂的 work-life-balance,也經常會看到各種文章或者書籍,討論工作的意義,如何快樂的工作等等,本書寫了這樣一段話,個人覺得解釋的還是很透徹的;
工業革命之前,一個農民帶著全家人下地耕種,既是在工作,也是在生活。他不受嚴格的上下班時間和勞動紀律的約束,他能在田間地頭和鄰居打招呼、開玩笑,他能向孩子傳授手藝,他能享受天倫之樂,他能在抬頭擦拭汗水時看到莊稼長勢喜人,因而感到榮耀。
而到了大工業生產時代,他得準點去上班,工作和生活場景分離了。在機器的轟鳴中,他只是在為錢工作。工作本身的意義消失了,人和人之間溫情脈脈的關係也解體了。
前一段時間,還看到過一個類似的問題,在當下,生活中的物質條件明顯比以往都要更好,我們不會為了溫飽發愁,但是我們的幸福感卻沒有明顯的提升,甚至可能還下降了,我們擁有了更多,可這些並沒有讓我們更幸福。是我們的慾望更難滿足了?沒法下結論,因為我也不知道。可能就像叔本華說的一樣:人生就像鐘擺一樣,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。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痛苦,當慾望得到滿足時就會無聊。
關於是否要給別人建議,書裡寫到:“你可以說。但是只能說以前你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是怎麼處理的。這段經歷有沒有用,讓對方自行去判斷”
“所有人的建議,都是毒藥,而所有人的經歷,都是寶藏”。
關於做決定,作者也給了一個方法,10+10+10 法則,什麼意思呢?就是你再做一個重大決定之前,想三個問題,分別是
- 10 分鐘後的自己如何看待這個決定
- 10 個月之後的自己如何看待這個決定
- 10 年後的自己如何看待這個決定
不過個人感覺這個方法聽起來挺有用,但是 10 分鐘可能還好,我冷靜一下,不要急著決定就行了,至於另外兩個,我怎麼能知道 10 個月和 10 年後的自己會怎麼想呢?😄
最後想借用一句史蒂芬・平克的話作為結尾:寫作之難,在於把網狀的思考,用樹狀結構,體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。
NewsLetter 寫起來也不容易啊,😄
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內容,有任何問題,歡迎郵件溝通,感謝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