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写作输出 / Newsletter
随机漫步 newsletter,第 12 期#
见闻 & 感悟#
- 上周末,去和高中的同学一起聚了聚,度过了最近难得的比较开心的一天,这是我从五一假期的前一天,被封控开始算,第一次出小区,😄,三家人,都有娃,大家一起吃吃喝喝,小孩子一起玩的也很 high,当时聊到,明年大家就认识 20 年了,经常说时光飞逝,我居然也到了说起某些事情可以用 10 年做单位的时候了。很庆幸,这么久了,大家还能聚到一起,轻松惬意,珍惜吧。
- 说说这周的疫情,已经有了好转的迹象,不过也从周末开始,小区的管理更严格了,现在要查验 48 小时的核酸证明,可能因为一直有社会面的疫情,快一个月了,还是没能清零,慢慢开始有很多质疑的声音,也可以理解,毕竟对很多行业行业来说,影响太大了,甚至影响到了生存,比如餐饮,最近都开始摆摊自救了,大鸭梨卖熟食,羊蝎子的店开始卖早点,确实太难了,再继续这样下去,估计又要有一批人失业了。不过我的理解,中国人口这么多,如果真的躺平,医疗系统崩溃是必然的,而且最近还有儿童肝炎,证据显示可能也和感染过新冠有关,让我这种有了娃的更加担心。所以大家都难,这个大背景下,没有谁能独善其身。
听书 & 读书#
阅读的方法
这周把罗老师的新书《阅读的方法》看完了,刚开始看之前,就看到一个评论,说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改一下,叫「阅读的乐趣」更合适,书里分几个方面列举了阅读的一些乐趣和收获,我列举一些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内容,比如,书里有个小故事,来说明什么是「一念天堂,一念地狱」:
说一名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,于是问神父:“祈祷时可以抽烟吗?” 神父瞪了他一眼说:“不可以。” 另一个教徒正在抽烟,就也问神父:“抽烟时可以祈祷吗?” 神父赞赏地说:“可以。”
我看完就乐了,其实两者的行为最后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?都是一边抽烟、一边祈祷,结果给人的感觉就是,第一个人不虔诚,祈祷的时候还想着抽烟,而第二个人就不一样了,抽烟的时候都不忘了祈祷,😂,谈不上什么醍醐灌顶,但是很有意思。
接着,书里提到了中庸,说如果种种极端不受控制,人类的灾难必将无穷无尽;那么,靠什么来控制极端呢?一定不是另一种极端方式,而只能是中庸。
然后引用了余秋雨老师在《君子之道》中的段落:中庸思想要求,“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”。那也就是说,把两端掌控住了,只取用两端之间的 “中”,才可能有利于万民。这个 “中”,就是处于中间部位的一个合适支点。这个支点不同于两端,却又照顾着两端,牵制着两端,使两端不要 “悬崖滑落”。因此,这个 “中”,不仅避免了两端的祸害,而且也挽救了两端,所以成了最高道德。
关于工作和生活,现代社会结构中,工作和生活大多数情况下是完全分开的,不然也不会有所谓的 work-life-balance,也经常会看到各种文章或者书籍,讨论工作的意义,如何快乐的工作等等,本书写了这样一段话,个人觉得解释的还是很透彻的;
工业革命之前,一个农民带着全家人下地耕种,既是在工作,也是在生活。他不受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劳动纪律的约束,他能在田间地头和邻居打招呼、开玩笑,他能向孩子传授手艺,他能享受天伦之乐,他能在抬头擦拭汗水时看到庄稼长势喜人,因而感到荣耀。
而到了大工业生产时代,他得准点去上班,工作和生活场景分离了。在机器的轰鸣中,他只是在为钱工作。工作本身的意义消失了,人和人之间温情脉脉的关系也解体了。
前一段时间,还看到过一个类似的问题,在当下,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明显比以往都要更好,我们不会为了温饱发愁,但是我们的幸福感却没有明显的提升,甚至可能还下降了,我们拥有了更多,可这些并没有让我们更幸福。是我们的欲望更难满足了?没法下结论,因为我也不知道。可能就像叔本华说的一样:人生就像钟摆一样,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。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痛苦,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无聊。
关于是否要给别人建议,书里写到:“你可以说。但是只能说以前你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是怎么处理的。这段经历有没有用,让对方自行去判断”
“所有人的建议,都是毒药,而所有人的经历,都是宝藏”。
关于做决定,作者也给了一个方法,10+10+10 法则,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再做一个重大决定之前,想三个问题,分别是
- 10 分钟后的自己如何看待这个决定
- 10 个月之后的自己如何看待这个决定
- 10 年后的自己如何看待这个决定
不过个人感觉这个方法听起来挺有用,但是 10 分钟可能还好,我冷静一下,不要急着决定就行了,至于另外两个,我怎么能知道 10 个月和 10 年后的自己会怎么想呢?😄
最后想借用一句史蒂芬・平克的话作为结尾:写作之难,在于把网状的思考,用树状结构,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。
NewsLetter 写起来也不容易啊,😄
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内容,有任何问题,欢迎邮件沟通,感谢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