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機漫步 newsletter,第 08 期#
見聞與感悟#
- 我最近慢慢開始體會到,持續堅持閱讀的收益,事情是這樣的,我在前一天剛剛看了《精英的傲慢》這本書,巧合的是,第二天從一篇 Newsletter 裡面,就看到了這個,項飆 × 邁克爾・桑德爾:越努力越幸運是一種假象,看文章的時候,感覺就像是提前預習了一樣,文章中除了看到了兩位老師的觀點之外,還獲得了一個小知識點,項飆教授提出了蜂鳥的比喻,當時第一感覺是,為什麼是蜂鳥呢?其他的鳥類不行嗎?後來去查了一下,原來蜂鳥體型小,可以通過快速拍打翅膀的方式(每秒 70 次)懸停在空中,借此來比喻,我們無法接受自己停下來的代價。
- 也是在一篇 Newsletter 中,讀到了花姐寫在大約 10 年前的文章 傳燈記,從花姐的經歷中也看出來,其實有時候勇氣真的很重要,或者說,想太多會錯失很多的機會。結合我自己來說,沒少吃膽小的虧,這個可能和小時候的經歷有關係,說一件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,有一次在姥姥家,院子裡有顆棗樹,和我差不多一般大的孩子,很多都爬上去摘,然後我媽過來問我,你怎麼不去?我當時說的是我不想去,但是其實心裡清楚的很,我是害怕被說才不敢去的。小孩子什麼都會好奇,都會去做,但是如果做完了之後,大多數情況下是被批評,那以後再做其他可能都會小心翼翼了。文章很長,摘錄了給我觸動的三個部分,分享一下:
- 最有效的學習,是在你沒有判斷能力的時候根本就不要去做判斷,全然接受,逐漸消化。實在吸收不來的,自然就排異了。
- “與人交往,要做好兩個前提準備:一是要堅信對方是好人,二是要明了對方是凡人。是好人,就必然有向善、行善的需求,是凡人,他的情緒和意識就必然有善變、不穩定的一面。在這兩個前提下與人交往,就必然會超脫和豁達,也會更具備與人方便的能力。”
- 有一次喝茶時我隨口說了一句企業管理中講究管理的閉環,大和尚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,很認真地問我,這是什麼意思?我就大概的說了一下 PDCA 的管理循環,沒想到,他馬上說:“嗯,有點意思。其實我們出家人也要講閉環,是心的閉環:管理者講任務,出家人講發心,那就要在做事之後回歸本心,回到自己的初發心,實現心性的閉環,這樣做事就不再以好壞、成敗來作為唯一標準了。
- 心理學家和作家亞當・格蘭特(Adam Grant)對批評的看法:“批評容易且迅速。創造困難且緩慢。你花兩個小時閱讀一本書或看一部電影,這通常需要兩年的時間來製作。”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我就不說了,說一下我解讀的另一個方面,有關於後半句,你花幾個小時讀完的一本書或者看完的一部電影,作者花費的時間是兩年,所以,看書真的是太值得了,用幾個小時,就能獲得別人幾年甚至幾十年積累下來各種經驗和感悟,還有比這個更值得的事情嗎?
- 這週其實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問題,自我感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,但是沒辦法,有些東西自己無法掌控,即使有問題,也無能為力,慢慢調整吧,我覺得還是昨天的狀態好一些了。
聽書與讀書#
跨越不可能
書名有點雞湯,重點分享一下,書中提到的『目標的作用』,我們經常給自己定目標,比如最流行的 OKR,就是一個目標加上幾個關鍵結果的組合,作者認為,目標的一個最重要的作用,它會變成我們的信息過濾器,實驗表明,大腦每秒鐘可以處理的信息量大概在 126 比特,比如你和一個人說話,那你需要處理的信息量大概是 40 比特,也就是說,如果同時有三個人和你說話,信息就過載了,就處理不了了,怎麼辦呢?只能忽略掉一些信息,而目標就可以成為信息的過濾器,它可以避免我們的注意力被其他無關緊要的信息佔據。
書裡舉了一個例子,不確定是不是恰當,當我們從家裡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,之後再返回家裡,經常會有種感覺,就是回家的時候好像會更快一些,其實路程是一樣的,這也是因為,我們回家的時候,目標明確,自動過濾了那些無用的干擾信息。
作者還說了一下他對心流的理解,他用到了一個概念,“深度的現在”,作者說,進入心流之後,就無法區分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這對我們能否取得重大的突破,是密切相關的,因此,作者提出建議,想做什麼就要專注去做,思前想後是進入心流的最大敵人。
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內容,有任何問題,歡迎郵件溝通,感謝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