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机漫步 newsletter,第 08 期#
见闻 & 感悟#
- 我最近慢慢开始体会到,持续坚持阅读的收益,事情是这样的,我在前一天刚刚看了《精英的傲慢》这本书,巧合的是,第二天从一篇 Newsletter 里面,就看到了这个,项飙 × 迈克尔・桑德尔:越努力越幸运是一种假象,看文章的时候,感觉就像是提前预习了一样,文章中除了看到了两位老师的观点之外,还获得了一个小知识点,项飙教授提出了蜂鸟的比喻,当时第一感觉是,为什么是蜂鸟呢?其他的鸟类不行么?后来去查了一下,原来蜂鸟体型小,可以通过快速拍打翅膀的方式(每秒 70 次)悬停在空中,借此来比喻,我们无法接受自己停下来的代价。
- 也是在一篇 Newsletter 中,读到了花姐写在大约 10 年前的文章 传灯记,从花姐的经历中也看出来,其实有时候勇气真的很重要,或者说,想太多会错失很多的机会。结合我自己来说,没少吃胆小的亏,这个可能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,说一件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,有一次在姥姥家,院子里有颗枣树,和我差不多一般大的孩子,很多都爬上去摘,然后我妈过来问我,你怎么不去?我当时说的是我不想去,但是其实心里清楚的很,我是害怕被说才不敢去的。小孩子什么都会好奇,都会去做,但是如果做完了之后,大多数情况下是被批评,那以后再做其他可能都会小心翼翼了。文章很长,摘录了给我触动的三个部分,分享一下:
- 最有效的学习,是在你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根本就不要去做判断,全然接受,逐渐消化。实在吸收不来的,自然就排异了。
- “与人交往,要做好两个前提准备:一是要坚信对方是好人,二是要明了对方是凡人。是好人,就必然有向善、行善的需求,是凡人,他的情绪和意识就必然有善变、不稳定的一面。在这两个前提下与人交往,就必然会超脱和豁达,也会更具备与人方便的能力。”
- 有一次喝茶时我随口说了一句企业管理中讲究管理的闭环,大和尚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,很认真地问我,这是什么意思?我就大概的说了一下 PDCA 的管理循环,没想到,他马上说:“嗯,有点意思。其实我们出家人也要讲闭环,是心的闭环:管理者讲任务,出家人讲发心,那就要在做事之后回归本心,回到自己的初发心,实现心性的闭环,这样做事就不再以好坏、成败来作为唯一标准了。
- Psychologist and author Adam Grant on criticism: "Criticizing is easy and fast. Creating is difficult and slow. The two hours you spent on a book or movie usually took two years to produce.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我就不说了,说一下我解读的另一个方面,有关于后半句,你花几个小时读完的一本书或者看完的一部电影,作者花费的时间是两年,所以,看书真的是太值得了,用几个小时,就能获得别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下来各种经验和感悟,还有比这个更值得的事情么?
- 这周其实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问题,自我感觉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,但是没办法,有些东西自己无法掌控,即使有问题,也无能为力,慢慢调整吧,我觉得还是昨天的状态好一些了。
听书 & 读书#
跨越不可能
书名有点鸡汤,重点分享一下,书中提到的『目标的作用』,我们经常给自己定目标,比如最流行的 OKR,就是一个目标加上几个关键结果的组合,作者认为,目标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,它会变成我们的信息过滤器,实验表明,大脑每秒钟可以处理的信息量大概在 126 比特,比如你和一个人说话,那你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概是 40 比特,也就是说,如果同时有三个人和你说话,信息就过载了,就处理不了了,怎么办呢?只能忽略掉一些信息,而目标就可以成为信息的过滤器,它可以避免我们的注意力被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占据。
书里举了一个例子,不确定是不是恰当,当我们从家里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,之后再返回家里,经常会有种感觉,就是回家的时候好像会更快一些,其实路程是一样的,这也是因为,我们回家的时候,目标明确,自动过滤了那些无用的干扰信息。
作者还说了一下他对心流的理解,他用到了一个概念,“深度的现在”,作者说,进入心流之后,就无法区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这对我们能否取得重大的突破,是密切相关的,因此,作者提出建议,想做什么就要专注去做,思前想后是进入心流的最大敌人。
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内容,有任何问题,欢迎邮件沟通,感谢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