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機漫步 newsletter,第 7 期#
由於上週工作比較忙,沒有時間來寫 Newsletter,而且,之前也有一次是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完成的,自己讀了都不滿意,所以上週就沒有逼自己一定要寫一篇,今天得空了,可以補一下,以後看來有必要提前存糧,省得再次出現不能按時更新的情況。
其實我訂閱的有些 Newsletter,作者也不是規律的每週或者每兩週完成一篇,而是根據自己的節奏來,我也想過這種方式,但是我感覺自己還沒有到這一步,剛開始的時候,還是要給自己一些壓力,否則可能會比較容易放棄。
聽書 & 讀書#
指標陷阱
這本書看的時候,得有 60% 左右的內容可以產生共鳴,當我來到目前這公司的時候,開始接觸到了 OKR 的概念,然後還有各種的季度總結,年度總結,其中聽到的最多的就是,工作要可量化,而本書作者認為,各種的指標考核,有三個明顯的問題
- 會帶來作弊
- 容易量化的目標會擠掉不可量化的目標
- 抽象的數字會凌駕於具體的經驗之上
問題 1,只要給定了一個數字,被考核的人就會竭盡所能的去實現,有時候甚至為了完成這個數字任務,出現弄虛作假也不足為奇,作者的例子說的是醫療行業,如果考核他們的手術成功率,那醫生可能就會避免醫治一些手術難度很高的病人,避免降低自己的手術成功率,而這明顯是一種不值得提倡的行為。
問題 2,很簡單,比如學校考核老師的時候會使用升學率,考試分數等,但是孩子的創造力,好奇心,良好的品行等,都無法通過一個具體的數字來體現。比如之前的新聞,學科類老師也會為了考核的壓力,占用體育課程,或者其他非學科類的課程。
問題 3,就不展開說了,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,另外作者也提到了一點,就是容易量化的大部分是短期目標,而不容易量化的是長期的目標,但往往長期目標會更重要一些。
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有人替我說出了一些心裡話,書裡還提到了《藍血十傑》,裡面說的就是 10 個年輕人,通過對數字的完美應用,在二戰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,也得益於他們傑出的貢獻,其中有一個人做了國防部長,不過,在越戰期間,因為過度的迷戀數字,給自己帶來最慘痛的失敗。我理解作者並不是徹頭徹尾的否定量化指標,只是不能過度的迷戀和依賴,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一切拿數字說話。就想書中所言,不能過度依賴甚至迷戀數字帶來的確定性,因為有時候,周圍環境中存在的不確定性更重要。
恰如其分的自尊
之前看過另一本書《取悅症》,講的是討好型人格,有這類傾向的人,會刻意的追求別人的認可,過分的看重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,生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好,不喜歡自己,而本書就是在講述,我們應該如何獲取恰如其分的自尊,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判,影響主要來自家庭環境,說白了就是一個家庭對子女的教育,要如何從小樹立孩子的自信,如果要有自信,就要正確的面對失敗,要把失敗看成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其中有一條建議,可以分享給大家,我自己之前也確實沒有注意到這點,孩子嘗試新事物,是否會得到和成功一樣的讚賞。另外,避免取悅症,就要學會拒絕,因為順從別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,會傷害自尊。
見聞 & 感悟#
空難
上週大家一定都在關注一件事,那就是東航的空難,到目前為止,官方已經公布,所有的乘客和機組人員,全部遇難。
兩個黑匣子已經都找到了,希望能解開事故的謎團。
有關焦慮
人為什麼會焦慮,主要有以下特點
- 災難化思維,經常想象出事情的災難性後果,其實發生的概率極小。
- 過濾化思維,只看的見負面信息,或者是放大負面信息。
- 極端化思維,看事情非黑即白,如果不是完美的那就一無是處。
- 過度泛化,比如出現一次暈車,以後就再也不敢做了,這種人有一個特點,就是習慣用 “總是”“永遠” 這樣的詞。
- 喜歡猜別人的想法,尤其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,比如可能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,或者看到了沒有很熱情的打招呼,就開始想對方是不是討厭自己。
- “應該陳述”,總覺得自己應該這樣,應該那樣,對自己的要求很高,但是又無法達到。
根據上面說的特點,我相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也有這類傾向,俗話說,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要正視問題,先找出問題所在,我自己的話,1 和 6 確實有明顯感覺,加油改進。
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內容,有任何問題,歡迎郵件溝通,感謝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