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機漫步 newsletter,第 6 期#
一句#
想分享一句來自電影的台詞,可能單獨看起來不明所以,但是如果看過電影,對這句台詞的印象會非常深刻,電影的名字叫《怒火救援》這句台詞是
forgiveness is between them and god, it's my job to arrange the meeting”
簡單介紹一下當時的情境吧,主角是一個保鑣,他保護的小女孩被人綁架了,他查到了其中一個罪犯,提前在他必經之路口對面的一個房子裡埋伏,房子的主人是一對老夫妻,跟主角說,上帝會寬恕這些人的,之後主角就回復了這句話。“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情,而我的任務是送他們去見上帝”
聽書 & 讀書#
大器晚成
可能由於自己離 35 歲危機已經不遠了,所以很容易被一些書名吸引,比如之前看過的一本《36 歲,人生半熟》,這本《大器晚成》也是一樣,估計剛畢業的時候不一定能看得下去,說到這裡插播一句,剛好看到了一句話,“Remember that the book which bores you when you are twenty or thirty will open doors for you when you are forty or fifty”,我現在就有這種感覺,記得剛畢業的時候,每天下班之後就是玩,完全沒有任何壓力的玩,然後大概到了 28 歲左右,開始慢慢有了學習的意識,當時主要是看跟工作相關的書籍,然後從去年開始,開始每天看書,範圍也不再限於工作,各種類型都看,說起來肯定是,如果我能早點看到這個就好了,但是我覺得,現實就是這樣,到了某個年齡,自然會開始懂得某些事情,而那些早點覺悟的人,可能就是現在走在前列的人吧。
說回《大器晚成》,主要討論了一個現象,那就是所謂的神童文化,最普遍的現象就是,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好像至理名言一樣,被家長們牢記,現在的小朋友,才幼兒園就要去上各種的補習班,上了小學之後更甚,他們被迫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,就因為家長覺得會耽誤學習,長而久之,對孩子的心理壓力有了嚴重的影響,導致了各種的心理問題,比如抑鬱症。我記得前一段時間看過一個視頻,是在一個婚禮上面,那一桌子的客人都是高考成績非常突出,然後問了一圈,沒有一個上過課外補習班。大部分家長們的初衷可能是好的,但是前提還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發展。
精進 3
最近正在看《精進 3》,進度大概有 50% 多,其中有兩段內容想要和大家分享。
書裡提到了 錢穆 關於輸出的看法,大部分人認識的輸出,基本就是寫文章,更有甚者要求自己日更,利用輸出的方式來倒逼輸入,不過,錢穆對輸出的要求要高的多,他所說的輸出,不僅是寫出來,而且要求寫出來的是新知。一篇文章可能是東拼西湊來的,且內容通常都是散的,東一梁頭西一棒子,這種輸出並不利於真正的學習,這個說法和『刻意練習』比較接近,我們都聽過一萬小時定律,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重複一萬小時,並不能達到精通,反過來說,如果進行刻意練習,根本不需要一萬小時,也能達到精通。
另一段內容是關於 結論懸置,意思就是我們平時會看各種文章,讀各種書籍,但是裡面的結論,不必奉為真理,而是存疑,然後利用自己在實際中的經驗去驗證這個結論。但是,結論懸置,也帶來一個問題,就是沒法立竿見影的體會到學習的效果,因為我們需要時間,去驗證,去體會。並且,最後不一定是正向收益,也可能驗證之後,發現書裡得到的結論是不正確的。
對了,書裡還提到了一個觀點,就是穿插學習的效果更好,比如,我們有兩本書要看,可以選擇先看完一本然後再看第二本,穿插學習的意思就是兩本書同時看,當然不能是真的同時,你平時計劃每天讀書一小時,穿插就是每本書各讀半個小時。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書裡面的解釋,不過,根據上面一段說的,我要把這個結論懸置一段時間,自己體會一下穿插學習這種方式。再來決定是不是真的好用,用作者的一個觀點去驗證他的另一個結論,哈哈。
亞洲教父
看書名可能會誤以為是黑幫的故事,其實講的是東南亞的那些巨富是如何起家的,基本上屬於揭露富豪老底的一本書,作者是長期駐紮在亞洲的一名記者 Joe Studwell,書裡的內容很豐富,對於那些巨富們,我們聽到的更多是他們如何白手起家,如何靠勤勞節儉和自由的市場競爭,獲得了後來的財富地位,但本書卻揭示了這些人成功的另一面,如通過政商勾結,拿到某些行業的壟斷許可。他們個人的財富雖然達到了富可敵國,但是對所在地的經濟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。
東南亞很多的富豪都是華人,之前都認為華人聰明,擅於經商,但是作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華人作為外來移民,他們不能參與政治,所以多數是經商的人,而對掌權的人來說,對比當地人,他們更願意把一些壟斷的條件給到華人來經營。
富國陷阱
這本書也是一本揭露作品,國家想要發展經濟,怎麼辦呢?最好的答案就是自由貿易,產權保護等,因為現在的那些發達國家就是這樣做的啊,先等一下,那些發達國家一開始可不是這樣做的,他們也是靠著高關稅來保護自己本國的企業,等到自己的實力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,再轉向自由貿易,甚至使用武力的手段去打開其他國家的大門,我們中國就是受害者之一,書名的英文標題,直譯過來的意思是 “踢開梯子”,很形像的比喻,它來源於 19 世紀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一段話:“一個人在達到頂峰之後,會採取一種常見的聰明做法,就是把自己攀登時用的梯子一腳踢開,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。”
看過之後,覺得那些自由平等,公平公正,簡直就是在在自欺欺人,就好像是一個強盜,依靠暴力獲得足夠的資產之後,轉過來說,不行,我們不能這樣,我們要文明,要和平,要公平競爭,全然不提自己之前是什麼行徑。
見聞 & 感悟#
大廠裁員
上週末,阿里和騰訊裁員的消息,讓互聯網行業蒙上了陰影,我本身也在互聯網行業,或多或少也體會到了行業的動盪,有幾個換工作的朋友,都反饋機會不多,甚至有發了 offer 之後,被卡 hc 的,難怪這幾年,考公務員,當老師,重新變成了熱門的選擇,之前就看過深圳的重點高中,應聘的老師都是清北畢業。政府層面這幾年的強調最多的就是一個字 “穩”,個人的選擇上也應該先求穩,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,不要盲目自信和樂觀,當然不是失去信心,沒到那個地步,但是像以前裸辭之類的決定,現在就要更充分的考慮才行。
really learning
看這篇 sive.rs/left 文章,裡面有一句話給了我啟發
If we’re not surprised, we’re not really learning. We may add new information, but not really upd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
我們每天都在閱讀,吸收各種知識,但是作者認為,如果沒有驚喜,那我們只是在增加新的信息而已,並沒有更新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。
真正想要的
來自炜晨的 Newsletter,自己真正想要什麼|生活奇旅 38 | 生活奇旅
兩個通用的建議
第一,避免極端。很多人說他們後悔年輕時都在為事業拼搏而忽略了家人,這是因為過於極端。無論在工作的哪個階段,每年存一些錢,留一些空閒時間,花一些時間陪伴家人。
第二,接受和允許自己改變主意。過去的事情都是沉沒成本,如果一味讓跟現在的自己完全不同的過去的自己來決定現在,無異於讓一個陌生人來給我們做決定,越快放下越好。
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內容,有任何問題,歡迎郵件溝通,感謝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