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機漫步 newsletter,第二期#
hello,這是「隨機漫步」的第二期,歡迎閱讀。
一句#
來自李叔同:
“人生猶似西山日,富貴終如草上霜”
據說他寫這句話的時候,才十五、六歲。
閱讀#
跑步治癒#
本週看完了一本書《跑步治癒》,張展輝老師寫的,現在很多人開始跑步,有的為了精力,有的為了健康,有的為了減肥,不管是何目的,在開始之前讀讀這本書,或多或少會有幫助,平時看來習以為常的跑步,也充滿了學問,通過正確的方法和計劃,能實現在半年到一年內,跑完一個半馬,但是不正確的方法,不光不能帶來鍛煉的效果,甚至可能會傷害身體,比如很多人跑步會導致膝蓋疼,我之前在健身房跑過一段時間,後來就是因為膝蓋疼中斷的,另外,好多人抗拒跑步,主要還是跑完太累,累得提不起精神,這些其實都是方式方法的問題,跑步也是可以輕鬆完成的。
失控#
本週重聽了凱文・凱利《失控》,第二次的感覺和第一次完全不同,這本書是 94 年出版的,即使放到現在來看,書中的很多觀點依舊不過時,甚至有些書中的觀點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命中的,其中就有去中心化的觀點,進化體通過自我演化達成精妙的狀態,絕不是中心化的領袖能設計出來的。這個就是凱文・凱利所說的失控的含義。
另外,作者說,進化體的最新樣態,就是你、我,每個人類通過這個世界的各種通訊手段,和全世界的各種電子設備和電腦連接在一起,連接成一個龐大的進化體。這就是人類和機器的聯姻。也就是現在常聽到的萬物互聯,在快 30 年前,能夠有這樣很前瞻性的觀點,真是不得不佩服。
去了解了一下作者的生平,果然也是很不平凡,1952 年,凱文・凱利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,1971 年在羅得島大學念書一年後即輟學,後成為自由攝影師。
20 歲至 27 歲間,凱文・凱利遠足亞洲。27 歲在耶路撒冷,凱文・凱利經歷了一次神奇的體驗,他覺得自己的壽命只有 6 個月,於是孝順父母,廣為布施,看望親友,然後在萬聖節之夜 “死” 去。
回到美國後,這個在精神上經歷過一次 “死亡” 的人,騎自行車跋涉 5 000 英里,橫穿整個美國,體驗生命的光輝。
瞎眼鐘表匠#
這本書的作者是理查德・道金斯,他還寫過另一本很有名的書,就是《自私的基因》。
《瞎眼鐘表匠》,這個書名很有意思,來源於神學家威廉・培里的代表作《自然神學》,《自然神學》裡面說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一塊石頭,你可以認為這塊石頭一直在這裡,是自然的產物,而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了一塊表,你肯定會認為這塊表是有人精心設計的,不可能是大自然的產物,其實這塊精心設計的表就隱喻人類,鐘表匠就是上帝。
但是理查德・道金斯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忠實擁趸,他的觀點是複雜生物的出現,一定是有什麼很特別的原因,但不是上帝,而是達爾文所說的自然選擇,自然選擇是不會有目的的,所以這位鐘表匠也只能是一位瞎眼鐘表匠。
書裡還說了為什麼他這麼認為,包括一些例子都很有意思,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,總結一下就是,自然選擇不是隨機的選擇,而是一個累積的過程,如果認為基因隨機的突變就是自然選擇,那出現人類這麼負責的生物,確實不太可能,但是自然選擇是累積的過程,也就是一直向著有利於生存的方向再進化,不利的進化或者說不利的基因突變是會被淘汰掉的。
推薦#
- obsidian 的一個插件,text snippets,非常不錯,可以用簡短的文字替換成一些常用輸入。
- 之前一直是在其他的地方,比如 drafts,agenda,用來做平時的記錄,然後再整理到 obsidian 裡面,這週開始直接使用 ob 的另一個自帶插件,zkcard,之前一直擔心 ob 的移動端體驗不好,實際使用了幾次,感覺體驗並不差。
- 推薦一本書吧《人體的故事》,我聽完之後覺得非常棒,已經加到了閱讀的清單。
- 看了文浩的 newsletter,事不過三,了解了陳靖菲的故事,這個名字完全陌生,但是讀完了她的故事,有了想去聽她的音樂的動力,音樂還沒有聽,不能推薦,不過可以先推薦一下她的故事,一個女歌手的「月亮與六便士」
感悟#
- 先做一個反思,之前工作中遇到一個問題,想當然的以為是第三方工具的問題,換種方式可以先用著,影響不大,就沒有深究,今天組內試用的時候呢,發現當前的使用方式不行,然後另一個同事問了下什麼問題,不到半小時就解決了,其實是 nginx 配置的問題,加兩行配置就行了,引以為鑑吧。這個問題如果我多想一步,肯定可以解決的。
- 本週的 newsletter 開始階段有點空,這週遇到的很多事情和想法已經記不清了,其實之前幾乎每天都有些念頭跳出來,可以自己當時只是想着可以寫到 newsletter 裡面,並沒有記錄,現在回想不起來了,有點體會到了隨時記錄靈感的重要性了。
- 最近開始每天閱讀 15 分鐘,剛看完《跑步治癒》,之前看完了花姐的《溝通的方法》,昨天開始讀《羽來信》,希望讀完之後可以分享給大家。之前覺得讀書需要很多時間,其實只要每天堅持看 15 分鐘,全年下來,應該很容易可以做到每個月 1 本書的頻率,所以不要小看一丁點的改變,像之前的有本書是《微習慣》,裡面說如果你想開始健身,只要能夠堅持下來,即使每天做 1 個俯臥撐,那在幾年之後,肯定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自己。
見聞#
豐縣事件#
最近豐縣事件鬧得沸沸揚揚,即使是在現在,依然在某些角落裡,有著可怕的事情正在發生著,昨晚看到的這個報導,更是讓我震驚,北京女孩被拐六年,以前在我看來,可能更多的拐賣都發生在偏遠一點的地方,像是北京這種地方應該很少甚至不會發生,看到了這篇文章之後,才發現,危險真的無處不在,女孩 14 歲被拐,20 歲逃跑成功,6 年內的種種遭遇,看得人痛心,這些非人的經歷,也改變了她的一生,她回到家之後,對門的同學已經上大學了,而她初中肄業,即使回到了北京,也沒法坦然的生活了,通篇讀完之後,久久難以平復。
胡錫進對這個事的評價:一個基層事件搞成現在這樣,江蘇省委省政府不得不另外成立調查組,確定真相,從政治上說,這是悲劇性的。它是官方公信力已經非常脆弱再清晰不過的警鐘。
足壇限薪#
我是一個球迷,本週看到的一個新聞,廣州隊,就是之前的恆大,一線隊限薪 60 萬年薪,這個和之前傳的足協官方的 300 萬還有很大的差距,還有這兩天蒿俊閔微博討薪,武漢隊隨後發布的調整投入的文件,之前那些球員是幸運的,他們經歷了最輝煌的時期,名利雙收,而現在梯隊的小隊員們看來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能繼續堅持下去了。
聽書的意義#
v2 上看了一個帖子,討論樊登讀書值不值得購買會員,毫無例外,基本都是反對的意見,甚至很多都是攻擊性的評論,還是圍繞” 販賣焦慮 “、” 等於吃別人嚼過的飯 “等等這些觀點。
就我來說,肯定是不認同的這些觀點,我算是聽書的重度用戶,這兩年對我的改變還是很明顯的,我的經驗來說,聽書解讀人基本還是要參照書的實際內容,來寫聽書的文稿,如果你認為光聽書會遺漏很多書裡的重要內容,倒是可以理解,但如果覺得聽書作者會扭曲書的本意的話,我覺得有點誇張了,所以並不認為聽書就是” 吃別人嚼過的東西 “。
舉個例子,最近剛好聽了的一本《微精通》,從書名也大概猜到,講的是我們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事情,而不一定非要遵循 1 萬小時定律,把每件事都掌握到精通的水平,只要自己能完成一個最小的閉環就可以了,作者其中有一個觀點我還挺認同的,微精通實際上是在給自己的人生建立一個抽獎系統。每個小手藝都像是一張張彩票,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未來它會在什麼時候兌現中獎,發揮出驚人的作用。
之前看蔡康永也說過類似的話,大概意思就是,你在二十歲的時候覺得學英語沒用,工作中也用不到,結果三十歲的時候,有一個外企的工作機會,就錯過了,你十幾歲的時候覺得學習游泳沒有用,結果二十幾歲遇到一個喜歡的女生,她約你一起去游泳,結果你不會,無法赴約。意思表達的和《微精通》這本書有些相通的地方,我們現在學習某個知識或者技能,不要太看重短時間內的收益,或者說,我們學習某些知識的時候,可以不用目的性那麼強,給自己的人生增加一種新的可能,遙遠的未來誰也無法確定,等到我們需要用到的時候再去學習,就來不及了,多多涉獵,這個和是不是在販賣焦慮完全沒有關係。
萬維鋼老師曾經說過這麼一個觀點,我很喜歡,也分享給你。他說:每個人都說人生是場長跑,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並不僅僅是說前面跑太快後面就沒勁了,而是後面你可能要換比賽項目,你要嘗試各種不同的跑步方式,甚至改變你對 “跑步” 這件事的認識。
OK,本週的總結到此為止,雖然還沒有誰訂閱,但還是謝謝閱讀,歡迎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