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机漫步 newsletter,第二期#
hello,这是「随机漫步」的第二期,欢迎阅读。
一句#
来自李叔同:
“人生犹似西山日,富贵终如草上霜”
据说他写这句话的时候,才十五、六岁。
阅读#
跑步治愈#
本周看完了一本书《跑步治愈》,张展晖老师写的,现在很多人开始跑步,有的为了精力,有的为了健康,有的为了减肥,不管是何目的,在开始之前读读这本书,或多或少会有帮助,平时看来习以为常的跑步,也充满了学问,通过正确的方法和计划,能实现在半年到一年内,跑完一个半马,但是不正确的方法,不光不能带来锻炼的效果,甚至可能会伤害身体,比如很多人跑步会导致膝盖疼,我之前在健身房跑过一段时间,后来就是因为膝盖疼中断的,另外,好多人抗拒跑步,主要还是跑完太累,累的提不起精神,这些其实都是方式方法的问题,跑步也是可以轻松完成的。
失控#
本周重听了凯文・凯利《失控》,第二次的感觉和第一次完全不同,这本书是 94 年出版的,即使放到现在来看,书中的很多观点依旧不过时,甚至有些书中的观点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命中的,其中就有去中心化的观点,进化体通过自我演化达成精妙的状态,绝不是中心化的领袖能设计出来的。这个就是凯文・凯利所说的失控的含义。
另外,作者说,进化体的最新样态,就是你、我,每个人类通过这个世界的各种通讯手段,和全世界的各种电子设备和电脑连接在一起,连接成一个庞大的进化体。这就是人类和机器的联姻。也就是现在常听到的万物互联,在快 30 年前,能够有这样很前瞻性的观点,真是不得不佩服。
去了解了一下作者的生平,果然也是很不平凡,1952 年,凯文・凯利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,1971 年在罗得岛大学念书一年后即辍学,后成为自由摄影师。
20 岁至 27 岁间,凯文・凯利远足亚洲。27 岁在耶路撒冷,凯文・凯利经历了一次神奇的体验,他觉得自己的寿命只有 6 个月,于是孝顺父母,广为布施,看望亲友,然后在万圣节之夜 “死” 去。
回到美国后,这个在精神上经历过一次 “死亡” 的人,骑自行车跋涉 5 000 英里,横穿整个美国,体验生命的光辉。
盲眼钟表匠#
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查德・道金斯,他还写过另一本很有名的书,就是《自私的基因》。
《盲眼钟表匠》,这个书名很有意思,来源于神学家威廉・培里的代表作《自然神学》,《自然神学》里面说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一块石头,你可以认为这块石头一直在这里,是自然的产物,而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了一块表,你肯定会认为这块表是有人精心设计的,不可能是大自然的产物,其实这块精心设计的表就隐喻人类,钟表匠就是上帝。
但是理查德・道金斯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忠实拥趸,他的观点是复杂生物的出现,一定是有什么很特别的原因,但不是上帝,而是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,自然选择是不会有目的的,所以这位钟表匠也只能是一位盲眼钟表匠。
书里还说了为什么他这么认为,包括一些例子都很有意思,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,总结一下就是,自然选择不是随机的选择,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,如果认为基因随机的突变就是自然选择,那出现人类这么负责的生物,确实不太可能,但是自然选择是累积的过程,也就是一直向着利于生存的方向再进化,不利的进化或者说不利的基因突变是会被淘汰掉的。
推荐#
- obsidian 的一个插件,text snippets,非常不错,可以用简短的文字替换成一些常用输如。
- 之前一直是在其他的地方,比如 drafts,agenda,用来做平时的记录,然后再整理到 obsidian 里面,这周开始直接使用 ob 的另一个自带插件,zkcard,之前一直担心 ob 的移动端体验不好,实际使用了几次,感觉体验并不差。
- 推荐一本书吧《人体的故事》,我听完之后觉得非常棒,已经加到了阅读的清单。
- 看了文浩的 newsletter,事不过三 ,了解了陈靖菲的故事,这个名字完全默认,但是读完了她的故事,有了想去听她的音乐的动力,音乐还没有听,不能推荐,不过可以先推荐一下她的故事,一个女歌手的「月亮与六便士」
感悟#
- 先做一个反思,之前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,想当然的以为是第三方工具的问题,换种方式可以先用着,影响不大,就没有深究,今天组内试用的时候呢,发现当前的使用方式不行,然后另一个同事问了下什么问题,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,其实是 nginx 配置的问题,加两行配置就行了,引以为鉴吧。这个问题如果我多想一步,肯定可以解决的。
- 本周的 newsletter 开始阶段有点空,这周遇到的很多事情和想法已经记不清了,其实之前几乎每天都有些念头跳出来,可以自己当时只是想着可以写到 newsletter 里面,并没有记录,现在回想不起来了,有点体会到了随时记录灵感的重要性了。
- 最近开始每天阅读 15 分钟,刚看完《跑步治愈》,之前看完了花姐的《沟通的方法》,昨天开始读《羽来信》,希望读完之后可以分享给大家。之前觉得读书需要很多时间,其实只要每天坚持看 15 分钟,全年下来,应该很容易可以做到每个月 1 本书的频率,所以不要小看一丁点的改变,像之前的有本书是《微习惯》,里面说如果你想开始健身,只要能够坚持下来,即使每天做 1 个俯卧撑,那在几年之后,肯定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自己。
见闻#
丰县事件#
最近丰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,即使是在现在,依然在某些角落里,有着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着,昨晚看到的这个报道,更是让我震惊,北京女孩被拐六年 ,以前在我看来,可能更多的拐卖都发生在偏远一点的地方,像是北京这种地方应该很少甚至不会发生,看到了这篇文章之后,才发现,危险真的无处不在,女孩 14 岁被拐,20 岁逃跑成功,6 年内的种种遭遇,看得人痛心,这些非人的经历,也改变了她的一生,她回到家之后,对门的同学已经上大学了,而她初中肄业,即使回到了北京,也没法坦然的生活了,通篇读完之后,久久难以平复。
胡锡进对这个事的评价:一个基层事件搞成现在这样,江苏省委省政府不得不另外成立调查组,确定真相,从政治上说,这是悲剧性的。它是官方公信力已经非常脆弱再清晰不过的警钟。
足坛限薪#
我是一个球迷,本周看到的一个新闻,广州队,就是之前的恒大,一线队限薪 60 万年薪,这个和之前传的足协官方的 300 万还有很大的差距,还有这两天蒿俊闵微博讨薪,武汉队随后发布的调整投入的文件,之前那些球员是幸运的,他们经历了最辉煌的时期,名利双收,而现在梯队的小队员们看来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继续坚持下去了。
听书的意义#
v2 上看了一个帖子,讨论樊登读书值不值得购买会员,毫无例外,基本都是反对的意见,甚至很多都是攻击性的评论,还是围绕” 贩卖焦虑 “、” 等于吃别人嚼过的饭 “等等这些观点。
就我来说,肯定是不认同的这些观点,我算是听书的重度用户,这两年对我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,我的经验来说,听书解读人基本还是要参照书的实际内容,来写听书的文稿,如果你认为光听书会遗漏很多书里的重要内容,倒是可以理解,但如果觉得听书作者会扭曲书的本意的话,我觉得有点夸张了,所以并不认为听书就是” 吃别人嚼过得东西 “。
举个例子,最近刚好听了的一本《微精通》,从书名也大概猜到,讲的是我们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而不一定非要遵循 1 万小时定律,把每件事都掌握到精通的水平,只要自己能完成一个最小的闭环就可以了,作者其中有一个观点我还挺认同的,微精通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建立一个抽奖系统。每个小手艺都像是一张张彩票,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未来它会在什么时候兑现中奖,发挥出惊人的作用。
之前看蔡康永也说过类似的话,大概意思就是,你在二十岁的时候觉得学英语没用,工作中也用不到,结果三十岁的时候,有一个外企的工作机会,就错过了,你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学习游泳没有用,结果二十几岁遇到一个喜欢的女生,她约你一起去游泳,结果你不会,无法赴约。意思表达的和《微精通》这本书有些相通的地方,我们现在学习某个知识或者技能,不要太看重短时间内的收益,或者说,我们学习某些知识的时候,可以不用目的性那么强,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一种新的可能,遥远的未来谁也无法确定,等到我们需要用到的时候再去学习,就来不及了,多多涉猎,这个和是不是在贩卖焦虑完全没有关系。
万维钢老师曾经说过这么一个观点,我很喜欢,也分享给你。他说:每个人都说人生是场长跑,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说前面跑太快后面就没劲了,而是后面你可能要换比赛项目,你要尝试各种不同的跑步方式,甚至改变你对 “跑步” 这件事的认识。
OK,本周的总结到此为止,虽然还没有人订阅,但还是谢谢阅读,欢迎交流。